除了诗和远方,伤害也可以令人成长
一 伤害使人成长
秦汉时代,有一位旷世将帅——韩信,众所周知——韩信能受胯下之辱。
年轻时的韩信就胸有大志、谋略滔滔,但是穷的连饭都没得吃。
这对韩信来说够不公平了,然而地方上有一个混混又在路上堵着他叫嚣:韩信,你天天挎着一把剑,装什么大尾巴狼?你有种就捅老子一剑,没种的话就从老子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选择了屈服,就趴在地上,钻过了对方的裤裆。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他把那个侮辱自己的混混找过来,不仅没有杀他,反而提拔了这个伤害和侮辱过自己的人。
韩信之所以是韩信:
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地来自于责任意识,来自于自我尊严的觉醒,这与社会伤害是或是磨难没有丝毫关系。
然而现实社会中,更多的痛苦者、受磨难者沦为忧郁症的牺牲品,甚至一生都走不出心理阴影。
人类一直有一种永恒的错觉:
伤害使人成长,危机让人强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这样的观点:
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实,受苦难者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上,更大比例的成功者根本未曾遭受过如此强烈的屈辱。
伤害就是伤害,没有什么正面价值。
做人更不要:伤口在心,隐隐作痛。
韩信的人生告诉我们:在侮辱面前,忍耐是毫无意义的——你需要的,是自身的强大,而已。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些人永远只是路人。
他们向你欢呼也好,他们向你吐唾沫也好,这只是他们自我的情绪宣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你的任务是向前,向前——但是无论你冲出去多远,站在多高,你都在他们中间。
二 教养是源自内心的强大力量
二战时候,希特勒曾经说过类似的一句话:
在这世界上,我只担心(惧怕)两个人。
男的是丘吉尔,因为这个人没教养!
女的是伊丽莎白,因为这个女人有教养!
其实,此前100多年以来,整个世界完全是靠了伊丽莎白的强大精神力量,才得以获得教养的价值。
——史评,伊丽莎白王后,以她坚强的意志,成了英国抗战精神的象征。她的乐观鼓舞了英国士兵抵抗德国的士气。
在伊丽莎白和蔼迷人的背后,是她坚毅的意志,他几乎可以承受任何压力,从不抱怨,、绝不推诿的人生观。
气急败坏的希特勒说:伊丽莎白是全欧洲最危险的娘们儿。
——总之,这个女人不好惹,直到她成为欧洲精神的象征。
有一个词,呼之欲出,通常人们称之为——教养。
教养,是一种状态:
强大的自由精神,强烈的自尊意志和含而不露的表达,面对任何环境时不失优雅的风仪,时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内心对弱势群体真诚的关爱与怜悯,在任何形式的压力面前绝不屈服。
三 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好古董的几个字。实则不然,越是老才越有新意。比如,太阳古老吧,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文人一出口,满满的诗情画意,了然于心。
尽管如此,高晓松此言一出,大波轩然,质疑滔滔。
有文章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有文章说:诗和远方不会免费供应,尤其对于学生党来说,价格更为昂贵,高不可攀;
有文章说:有人歌舞升平放浪形骸,有人独自行走却想逃离红尘,有人仰望碧海蓝天,有人对着异域风情垂涎……
澄清一下,这些文章里说的,根本不是诗和远方,而是一种颓废或者消极消费型的人生套路。
诗和远方,是人生的梦想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高质量的努力,那么才意味着诗和远方。
有人会说:不要和我说理想,戒了。
再重复一句古董: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人生终归是要奋斗的,奋斗的归奋斗。
人生要想在世上赢得尊重,一定要靠自己的人格和才干。
诗和远方,意味着努力拼搏,而不确定的因素就有学会耐心守望。
旷世名著《基督山伯爵》末尾说:
人类的一切智慧寓意着:希望和等待。
跨不过去是“苟且”,跨过去了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