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历史剧《贞观之治》勘误
最近,利用闲暇时间观看了根据《唐书》改编的50集历史连续剧《贞观之治》,深深被大唐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的宏大历史画卷所震撼。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从江山一统到玄武门之变,从征服突厥到和亲吐蕃,无不展示了千古名君李世民和他的团队的政治智慧,也留下了许多治国理政及为人处事各方面的至理名言。但在编剧过程中,依然出现个别历史事件和发生时间有误、不够严谨等情况,成了该历史剧中的瑕疵。
1.党仁弘案时间有误
剧中,党仁弘案发生在李世民继位之初的贞观元年,这与史书记载不符。党仁弘是唐朝初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在隋末乱世中跟随李渊、李世民打天下,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扩张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其所有的亲人都捐躯沙场,这也成为党仁弘后来备受皇家恩宠的一个原因。《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有详细记载:“高祖(李渊)之入关也,隋武勇郎将党仁弘将兵二千余人归高祖于蒲阪,从平京城,寻除陕州总管。大军东讨,仁弘转饷不绝。历南宁、戎、广州都督。弘有材略,所至著声迹,上甚器之。”李世民继位后,感念党仁弘功绩,封其为广州都督,可谓封疆大吏放权自任。然而党仁弘在太平时期却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每有进京上告者,均被其派人截杀。这件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记载有具体时间为“太宗贞观十六年十一月……然(党仁弘)性贪,罢广州,为人所讼,赃百余万,罪当死。”另外,北宋王钦若等人整理唐朝君臣事迹所编纂的《册府元龟》对此事也有记载:“太宗贞观十六年十一月,广州都督党仁弘坐枉法取财及受所监临赃百馀万当死。”李世民回首往事不忍杀之,“自罚南郊,谢罪于天”,求天下臣民宽宥,最终饶党仁弘不死。
2.玄奘西行出发时间有误
关于玄奘西行,历史剧《贞观之治》特别标明是“贞观元年”出发的,历时十九年,这与史料不符。《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有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馀人,相助整比。”从“贞观初”三个字确实很难断定玄奘是哪一年出发的,但从“在西域十七年”和“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两句,则完全能够推断出,玄奘西行出发时间是贞观三年而非贞观元年。
3.收纳齐王杨妃的隐情未交待
齐王杨妃乃是前隋宗室女,关于这一点,《唐书·列传第十二》有记载:“杨恭仁,本名纶,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雄之长子也。……恭仁弟师道,尚桂阳公主,从侄女为巢剌王妃,弟子思敬,尚安平公主,连姻帝室,益见崇重。”文中的“巢剌王妃”便是齐王杨妃(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时被杀,后追封巢剌王)。隋朝虽然灭亡了,但弘农杨氏的影响力还在。新生的大唐宫廷政变,一夜间齐王杨妃成了寡妇,这对弘农杨氏家族不好交待。在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门阀社会,李世民为了能够站稳脚跟,不得不拉这些拢豪门世族,收纳齐王杨妃实乃明智之举。
4.唐太宗寿命有误
历史剧《贞观之治》中关于李世民的去世,特出字幕“年五十三岁”,这与史料不符。根据《唐书·卷二》记载:“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李世民)生于武功之别馆。”换算成公历,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古代历法为农历,十二月应为第二年(公历599年)1月间。而关于李世民的去世时间,据《唐书·卷三》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己巳,上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二。”李世民去世时间为公历的649年5月间。这样的加减得数我就不说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会算,史料上“年五十二”就已经是按古代的虚岁(周岁加一)计算了,“年五十三岁”又从何而得呢?
一部历史剧,在编剧和后期拍摄过程中,有很多方面、很多地方需要特别注意,像《贞观之治》这样的历史大题材,重点难点都做到了无可挑剔,却数度在常识性的知识点上出错,以至于成为整部连续剧的诟病点,实在不应该。
2022年9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