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下的基因赛道,华大智造虚火几何?

科技新知

2022-09-26 10:27

短短几日,在经历一轮过山车式的大涨大跌后,华大智造的股价重回开盘价附近。

作为“基因狂人”汪建一手打造的华大系旗下企业,华大智造9月9日的上市首秀引发市场期待。其过高的发行价及市盈率导致其在开盘首日一度破发,但随后强势拉升,最高时达到126.66元。

二级市场看多华大智造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国产基因测序仪领域竞争力最强的玩家,并且是生命科技核心工具第一股,背后也有华大集团、IDG资本等作为背书,投资者将筹码押在它的身上,似乎会胜率更高。

但大多数时候,好公司与好投资并不能画上等号。华大智造在投资者一轮“暴冲”后也逐渐回归理性,股价回到开盘时的百元左右。

无可否认,华大智造是一家有机会打破所在领域国外垄断的企业,公司在近期发展中的实力也有目共睹。但在疫情红利褪去、与同行互攻腹地,甚至整个基因检测行业面临市场质疑的情况下,华大智造的业绩未来是否会继续保持高增长、市值能否持续攀升,还是个疑问。

依赖短期因素的扭亏转盈

招股书显示,华大智造成立于2016年,由华大集团收购的CG公司(美国的测序仪公司)演化而来,其核心产品是基因测序仪,并且设备产品主要卖给母公司华大基因。 

当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行业开发出了二代NGS测序技术,赛默飞、Illumina、罗氏诊断等企业也算齐头并进。但在竞争中,Illumina一家领先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其他同行都落于下风,CG公司也不例外。

所以,华大制造在成立第一年便亏损近5000万元。此后的两年里,公司业绩一直平平,靠着政府补助、资金占用费等非业务收益维持在盈亏边缘。

2020年受疫情影响,华大智造的营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本占比95%以上的基因测序仪业务,受疫情影响发生大幅下滑,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则吃到了红利,带来巨额收入。

据了解,华大智造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板块的疫情相关收入,主要是向疾控中心、海关、第三方医疗检验机构、企业、政府机构等单位销售实验室自动化仪器、核酸提取试剂及相应耗材等产品的收入。

财务数据显示,2019-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华大智造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0.91亿元、27.8亿元、39.29亿元、23.61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44亿元、2.61亿元、4.84亿元、3.44亿元。

2019-2021年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897.33万元、20.62亿元、21.93亿元,占比分别为5.45%、74.87%、56.27%。整体来看,2020年及2021年,华大智造与疫情相关的收入金额分别为19.85亿元和23.4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41%和59.67%。

很显然,如果华大智造过度依赖一场注定会结束的天灾,未来的收入与毛利率或许难以有所保障。因此,招股书中的风险提示内容也提及这一点,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目前为其营收、毛利贡献半壁江山的业务,或将面临下滑的风险。

也有经济学者表示,“随着疫情发展,相关市场供给增加及市场竞争加剧,未来相关产品的利润空间可能会有所下降,如何保持业绩增势还需要相关企业动动脑筋。”

事实加以了印证,在疫情趋于稳定的今年,华大智造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为23.61亿元,虽同比增长20.52%,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4亿元,同比下降19.1%。

好在的是,华大智造借助疫情这一机会,不但盘活了实验室自动化业务,也在市场中建立起了口碑,尤其是有背后集团的支持,为海外推广铺了一条好路。

2019-2021年,华大智造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以外地区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34%、67.49%和54.31%,收入占比大幅增长,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2020年取得明显放量。

欧非地区、亚太地区以及美洲区等海外市场的销量上涨,意味着华大智造正在攻入全球行业巨头Illumina的大本营,这也是投资者看好华大智造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近期Illumina亦开始国产化步伐,这一定程度上也会为华大智造带来压力。

与全球巨头llumina互攻腹地

2022年8月25日,Ilumina中国官方公众号推送了一条很简短,但值得重视的消息——因美纳中国生产制造基地正式启用,开启本土化多元布局新篇章。

国内生产基地正式启用,标志着这家国际测序巨头正式落地中国市场,要下场厮杀、正面硬刚华大智造等一众本土品牌。

事实上,Illumina与华大智造,此前就有过一段漫长的相爱相杀时期。

2010年,华大基因一次性购买128台Illumina基因测序仪,开始在国内大力拓展基因检测服务,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基因检测公司。

不过时隔两年后,美国的测序仪供应商集体转变风向,将华大基因视为竞争对手,开出天价保修合同,在后者购置新机器上做出诸多限制,并恶意抬高检测试剂价格。

2013年,华大基因通过收购CG公司,获取核心专利技术,华大智造也因此组建起了自己的测序仪研发团队。

后续华大智造与Illumina的纷争,主要集中在基因测序技术及基因测序仪专利方面。不过今年5月,两家相关的专利侵权案做出判决,法院判决Illumina对华大制造的“双色测序技术”构成故意侵权,并要求Illumina向华大智造赔偿3.34亿美元。

至此,这一历时三年的专利纠纷尘埃落定,以华大方面全面获胜宣告结束。而华大智造也因此在国际、国内名声大燥。与此同时,Illumina股价应声大跌。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国产基因测序仪上位的好处是检测成本大幅下降,客观上促进了基因检测的下沉,也为基因公司的涌现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但作为行业巨无霸的Illumina显然不想让华大智造过得舒坦,此次宣布本土化也剑指整个华大系。

根据公开信息说明,Illumina将分阶段进行产品本土化:第一阶段是测序试剂本土化,预计在2022年Q4完成;第二阶段是测序仪组装和维修。也就是说,Illumina仪器中的关键组件将在国内充分备货,推测此阶段完成时间不会晚于2023年。

如果Illumina产业链彻底完成本土化,成本会得到明显下降,届时华大智造、华大基因的性价比优势将受到冲击。

另外,华大智造还需要注意Illumina一个核心的战略要点,就是利用TSO 500切入临床检测领域。

通过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切入药企服务端,使得国内团队习惯、认可TSO,然后再由药企服务引导至合作开发伴随诊断产品或对应LDT检测,进而影响C端谋求一统大Panel市场,提供基于TSO的临床检测服务。

与之对应的市场策略,推测会从总成本领先战略入手,利用Illumina庞大的测序仪保有量优势,通过测序仪价格+测序试剂价格+TSO价格捆绑的方式,以综合成本打压华大系等一众对手。

在华大智造于某些领域并未全面被认可的情况下,Illumina这一做法无疑会对其市场份额造成一定打压,并且能够抓住在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所以,当下双方表面上是简单地互攻腹地,但本质上是双方在技术、渠道、战略规划等多方面的博弈,最终谁能胜出暂不可知,不过需要注意的一个现实是,基因检测这个行业还处在质疑声中,这对于双方发展都不算好事。

寒气下的行业内外预期差

据BCCResearch统计,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到了135.18亿美元,到2026年这个市场空间将提至377亿美元以上,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9%。

这个速度在中国市场会更快,可以达到21.6%。特别是近年来产前筛查、辅助生殖和精准医学兴起之下,按照华大智造招股书援引数据,到2030年中国仅基因测序仪和耗材市场就能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但从临床应用看,基因检测可以覆盖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方方面面,撑起的是万亿市场的想象。以此对照,当下行业规模的增长并不算快。

事实也符合这一推断,基因检测特别是以高通量测序技术(NGS)为代表的技术,自应用以来,就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喧闹、质疑之声,即便是疫情下发挥出了大用途,也未能中断业内外的争议。

2018年,一篇《华大癌变》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在知乎平台上搜索“基因检测”,根据大数据弹出的提示及搜索结果大多如下:“靠谱吗?是智商税吗?”这是普通人面对基因检测和基因机构时的普遍疑问。

近日,肿瘤NGS头部企业泛生子拟私有化的新闻,也引起广泛关注。尽管泛生子在公告发布当天,用刷屏的公关文章将其私有化归结为中美争端下中概股的普遍宿命。但不免还是引来业内一阵叹息。

此外,贝瑞基因完成对赌之后,业绩连同股价直线下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炮轰”华大CEO尹烨“伪科学”等等,这些都是行业龙头如今的常见际遇。

下游需求,决定上游供应。据行业内部人士分享,2015年以来,国内的基因测序仪主要应用于科研场所,市场需求量增速常年稳定,很难出现爆发式增长。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基因测序市场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领域,而临床研究及医院诊断应用占比微不足道,后两者分别占比18%和14%。

与此同时,基因测序仪不像呼吸机、CT、核磁那样是医院的必需设备,其使用单价高,市场也不好打开。

NGS周边行业的从业者,普遍的评价简单粗暴:吹上天了!华而不实!都是资本炒作!都是泡沫!而NGS从业者的的判断是:确有临床价值,只是目前行业有点乱。每个人、每群人对基因检测及其检测机构、行业,都有自己的认知理解,但大多数还是趋于悲观。

NGS赛道当下的发展,确实不及预期,这是大多数人直观感觉。就像一个好好学生,误入歧途,让人不由发出哀叹。

犹记得,早年在国内各大城市最繁华的十字街口,总能听到“儿童天赋基因检测,测天赋、测身高、测疾病”的广告,基因检测似乎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技术。然而回归平常,回归理性后,该技术的价值何在,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直到现在。

所以,不管是华大智造还是Illumina,产业上的所有企业,未来要做的是重述行业价值,重塑自身价值。因为资本寒冬、价值倒挂,迟早会过滤掉那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企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