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画室一洞天》|偏爱秋色·心中十二月:种种情思寓于秋

文艺观

2022-09-25 08:15

冯骥才先生曾在2020开年之际出版随笔集《书房一世界》,主动打开书房大门,请读者借由文字走进他的“心居”。今年冯骥才先生八十岁,他又在一开年就推出新书《画室一洞天》,从书房走进画室“醒夜轩”,以一半的文学的自己,面对另一半的绘画的自己,并做一次文字的探询与记录。

目前新书已经上市,我们将陆续推送精彩篇目,以飨读者。

01

偏爱秋色

文 / 冯骥才

我的画案上不能没有两种颜色:藤黄和硃膘。因为秋色时时要进我的笔下。这不仅仅由于我热爱大自然这个美好的季节,更由于我种种不同的情思都可以恰当地寄寓在这里。它是我的知心。

年轻时,我不像现在这样坚强而乐观,我甚至有点感伤气质。我喜欢诗人中的三李——李煜、李商隐、李清照,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蒙克,喜欢柴可夫斯基……因而我笔下总会出现晚秋的风物与晚秋的情味。几十年过去,当我怀着一种悲壮之情奔波于田野乡间,向那些濒危的民间文化伸以援手时,从笔端展现出的秋天竟然变了,全是秋天夺目的斑斓。这因为,那时我天天必需不断地从自己身上调动出激情与心力。我要用自己身上的力量支持自己。

于是,由原先的秋之疏淡、空远、苍凉、凋零、忧郁,转为秋之丰盛、饱满、辉煌、绚丽。一度,我甚至喜欢用金色,发现将金色与墨一起使用时,可以呈现出一种奇异又神秘的境界。还有一阵子,我陷入对秋之色彩的迷恋中。大自然的色彩是谐调的,天然的谐调,不管多驳杂,也谐调。我便干脆扔掉具象,单纯用各种色彩、水墨、笔触和肌理画出不少抽象的秋。有时抽象比具象更形象。关键是感觉和美。

我的一位友人说:“我还是喜欢你原先的调子。原先的画中有你这个人。现在更多是你理想化的精神。”

我说:“我也喜欢我曾经的画,但我回不去了。如果现在再画出那样的画来,也是一个‘伪自己’。因为画家画的都是自己的现在。”我想了想又说,“这个现在只有在明天才看得更清楚。”

友人未言,不知他是否听清楚我的话。

《秋日的絮语》(局部) 冯骥才  2013年

《步入金黄》  冯骥才  1994年

02

心中十二月

文 / 冯骥才

我一直不明白,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为什么缺少时间感?

在传统的山水画中,大自然没有日月晨昏,没有晦明,没有光影,更没有在节候与时间中的变化,最多只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连早春、仲夏、晚秋和初冬也不去表现。是由于对大自然细微的变化缺乏敏感,不曾留意,还是受限于自己绘画的理念、方法抑或工具?

在花鸟画中也是这样,连雏鸟都很少见于笔端。画花,似乎只有花苞和盛开的画,从不画凋谢的花。一次看到李鱓(复堂)画一片桃枝,题了苏轼那句“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再细看画中的桃树枝头,居然真是花瓣落尽,颗颗小小的湛绿而可爱的青杏露出头来。我心中惊喜,中国画中真是很少画出这种节候变化中的事物的。

文人画不是借景生情、抒发心怀、寄情于山水中吗?心灵是丰富又敏感的,如果只是春夏秋冬几种景象,何以表达心中的百感?我在画手卷《珍藏四季》时,开始用笔墨去探询季节转化之间——春夏之交,夏秋更替,秋冬交接以及冬去春来的感受。于是,很多生命记忆会被唤醒,很多人生转折的感触与感慨会不自主地融入笔端。由此就有了组画《心中十二月》的想法。我为这组画写了一个题记,道出这一画作的题旨与所思所想。所言如下:

大自然以十二月为生命一轮,其所滋育之万物生灵,亦如这十二月,由生到灭,苦乐兴衰,概莫能外。从中悉心体悟,人生况味潜隐其间,辄便转化水墨,融入丹青,呈现笔端,诉诸于纸,遂有此一组图画。凡十二图,每图一月,与时俱变,题曰:一月静谧,二月苏醒,三月朦胧,四月轻柔,五月清澈,六月光华,七月激荡,八月升华,九月丰足,十月灿烂,十一月高远,十二月安寂。看似风景,实乃生命历程与心灵境象也。谁识其中意,即是我知音。画罢题识,以为记焉。

这组画在2007年又一次为文化遗产抢救筹集资金而举办公益画展时卖掉。为留存纪念,特印了一本画册,并在每幅画的画题下写了一句散文诗。记下作画时的思想感触:

一月静谧

生命起始之前,都是漫长的屏心静气的等待,还有绝对的纯洁和一片光明。

二月苏醒

春天是从寒冷的冰雪深处流淌出来的。

三月朦胧

幻想是清醒的梦,幻想多久,童年就有多久。

四月轻柔

四月的春天化做一只多情的手,从我面颊上轻柔的拂过。

五月清澈

人类的旭日是文明的肇始。

六月光华

每一个生命都渴望光芒四射。

七月激荡

生命历程中必定要经过这样一个季节:在万物的相搏中成就自己,或是放弃自己。此时,强者的学说无容辩驳。

八月升华

精辟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都是从平冗的生活中升华出来的;升华需要理性。

九月丰足

所有苦果的核儿都藏着珍贵的人类财富,千万别只口吞苦果,扔掉核儿。

十月灿烂

大自然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秋天的辉煌。

十一月高远

脱掉华服、穿上休闲装的自然之神,优雅地站在山水之间;

只有走出人间名利场才有资格谈超然,只有连超然二字也不再说,才有资格谈禅。

十二月安寂

心灵之美的极致是沉寂与静穆。

《心中十二月》给人买去后,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四五年后忽听说这组画在北京一个画店里出现,好像失去多年的昔日好友忽有行踪。一时动心,想把它买回来。这是我心爱的作品。文学作品只有原稿,没有原作;绘画不同,原作是生命之本。只有原作,方见真容。但真的要去找它,却不见踪影。不知那消息是真是假,还是这组画当真与我无缘了。

画是找不回来了,现下全凭这本画册——就像珍贵的老照片那样,从中可以想见它昨日的容颜。

《心中十二月》之《二月》  冯骥才  2007年

END

《画室一洞天》

作者:冯骥才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22-01

装帧:精装

全书七十六篇短文,以冯骥才先生的画室为发散点,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其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直抒胸臆中兼有关于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字字珠玑。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微信公号

编辑:周也琪

统筹:李丽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