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生物:耐力和爆发力兼具
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
这已经是公司连续第10个季度营收保持30%+的增长水平。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海尔生物营业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36.63%;剔除影响因素后,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6.89%。
虽算不上惊艳,但在“寒气”逼人的当下,这份成绩单已足够“撩人”。遗憾的是,自登陆科创板以来,外界对海尔生物的认识似乎总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以至于对公司的潜在空间与成长性看的并不透彻。
【进阶式发展,扩散式创新】
事实上,放在更长的时间纬度上看,海尔生物的爆发已经持续很久了。
公司营收在2016年还只有4.8亿,随后高速递增,到2021年,这一数据已经增长到了21亿。
▲图片截取自Wind
要洞悉业绩如此强势背后的原因,必须深入公司商业模式的深处,找到那最根本的驱动力。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海尔生物早已不是一家单纯的硬件厂商。
海尔生物始于2005年,最初依靠在低温存储领域厚重的技术积累,撬开了硬件市场,并完成早期的原始积累。但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海尔生物逐步开始进行物联网转型,时至今日已经成形为一家数字方案提供商,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个赛道。
从输出硬件到输出场景方案,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是单一的、有固定边界的,而后者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前者的附加值低,后者的附加值高;前者只能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后者则可能扫清一个系统性的痛点。
总之,在从硬件厂商到物联网转型的进阶过程中,海尔生物其实完成了业态的极大丰富和市场空间的快速扩容。这也就是为什么,公司能在过去多年一直保持强力增长。
现在,海尔生物手里还握着很多没有打出去的牌,场景方案的外延与扩容依然在进行中。
比如,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一方面持续深耕智慧实验室场景产品,同时也在向生物制药等工业应用场景延展,并孵化了航空温控等产业;在医疗创新领域,公司已经开始从智慧疫苗安全方案向公共卫生领域进击,在智慧血液安全解决方案基础上向血液成分制备和治疗延伸等等。随着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离心机、安全采样舱、高压灭菌器、医用空气消毒机等多个新产品陆续上市,海尔生物有望在生物培养、离心制备等新场景上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鉴往知来,海尔生物的后劲还是很足的,一方面是基于公司自身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外部大环境的客观要求所在。
【超高的行业能见度】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泛生命科学领域,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2020年,美国在生命科学上投入的研究资金高达774亿美元左右,占同期全球总研究资金投入的一半,欧洲紧随其后,整体研究资金投入约占22%。相比之下,中国投入的生命科学研究资金仅占全球整体水平的9.0%。
▲图片截取自中商产业研究院
这种基础性投入缺失所造成的短板会在现实对比中完全暴露出来。
令人振奋的一点是,中国自上而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差距,并且正在不遗余力的弥补这一差距。
2016年-2021年,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投入的研究资金从496亿增长到了1101亿,仅五年的时间就翻了一倍还多,而且目前仍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就像发展经济首先要修路一样,开展生命科学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就有了生命科学服务这个大赛道,海尔生物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从生命科学的全局出发,不管是化合物合成,还是新靶点发现,或是临床试验,都离不开实验室。围绕这一原则和目标,海尔生物有太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在实验室都离不开的样本存储方面,海尔生物半年报中披露,上半年完成交付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种质资源样本库解决方案实现了百万级生物样本全流程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管理。
而在实验室智慧化方面,海尔生物与黄海水产所联动,为后者搭建智慧实验室平台。该平台配备多类型传感器和物联模块,可以从温度、湿度、光照、压差、噪音、尘埃、电压、电流等多维度进行实时监测,进而能够做到全方位、全视角保障实验安全。此外,该智慧实验室平台还可支持实验人员进行三维建模。
有了这一智慧场景的加持,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得到极大提升。类似的案例,完全可以在生命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延伸、复制。海尔生物披露,其智慧实验室场景方案精耕细作,已细分至样本库、微生物实验室等七大核心场景。
赛道够宽,那壁垒呢?
也足够高。
智慧场景不止需要硬件技术支撑,还需要强大的软件技术加持。
除了引领行业的低温技术外,海尔生物提前布局了自动化、AIOT、高级控制算法等技术平台,进而可以响应不同应用场景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需求,而这些领域的技术壁垒其实更高。
以算法为例,需要不断的迭代、调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和市场、客户交互,以此来逼近最优解,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这些又是所有想要入行的人都绕不开的,后发企业必须先“还债”。更残酷的是,技术优势具备一定的“飞轮效应”,先发者一旦抢跑领先,后来者再想赶超其实就很难了,哪怕砸钱也难以“大力出奇迹”。
总之,不管是赛道的空间与前景,还是公司自身的竞争力与护城河,都指向了海尔生物的未来具备较高的确定性。
最近这两年,由于业务组成中包含部分疫情基础设施产品,海尔生物似乎也被贴上了“疫情受益股”的标签,致使部分投资者对公司疫后的成长性产生了些许担忧,但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浙商证券之前曾给出过一组测算数据,整个2021年,疫情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给海尔生物带来的业绩推动只占总收入的约5%-7%。也就是说,剔除这一影响因素,去年公司内生增长力仍在40%+的水平。说公司是“疫情受益股”显然不太合适。
海尔生物真正受益的,其实是中国生命科学事业的持续性向上生长,相信市场迟早都会达成这一共识。
多年以后再回看,这家公司或许会让投资者感慨不已。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