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郑州报业集团主办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冬藏”是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

2024-12-15 15:17

中国古代属于农耕文明,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顺应四季变化所总结的生产规律,这既同农业的科学发展息息相关,亦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坚持守正创新的直观体现。

一、冬藏的由来

据《说文解字》释义,冬为“四时尽也”即四季之终,藏为“匿也”。冬藏一词一般与秋收同时使用,合为“秋收冬藏”,顾名思义是秋天收获粮食后冬天将余粮存储起来,此表述方式记载于中国古代的各类典籍中,其中年代较久远的有《墨子》三辩第七:“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聆缶之乐。”这段内容记录了墨子与程繁的辩论,其中在论音乐的重要性时,提及古时劳动人民在经历一年的农业劳作后,通过聆听简单的乐器,如瓦盆土缶(缶是一种古代的瓦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来放松和娱乐,这种简单的音乐形式是他们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鬼谷子》中有记载“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

此外,阴阳家将秋收冬藏视为“天道”,据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研究,司马谈在讲述六家学术要旨时,针对阴阳家说道:“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这段话揭示了阴阳家思想的实质性特征,是要依照“天道”以定立天下纲纪,或可概括为顺天行道,实际上是倡导遵循自然的规律来施政行事。阴阳家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中记载“春生夏长,百物以兴;秋杀冬收,百物以藏,故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这段内容强调了自然界的三个层面——气、地、天的重要性。“气”指的是自然界中细微而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基础;“地”指的是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天”则是指天空或宇宙,是掌管着自然规律和秩序。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记载“四时之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物有异功也。”其中“物有异功也”为表明在四季变化的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和事物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功能,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生态功能和自然现象。在阴阳家学说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天道”,是由“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诸项具体内容构成和体现的,既不空洞,也不那么抽象。正是这些具体的要素,促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动循环,所谓阴阳五行以及五德传承都是基于这些要素。

二、冬藏为藏何物

上文中已提到“秋收冬藏”是由农业与自然规律总结而来,冬藏即是对粮食的储藏。不过,历史上“冬藏”也是对古人对身体的一种保养方式,秋去冬来,各类植被凋谢枝叶暂停了生长,部分野生动物也进入了冬眠状态,同样的,冬季也是人类最需要保暖与修养的季节。《黄帝内经》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段内容可释义为,冬季的三个月,就是万物生机闭塞掩藏的时节。河水结冰,大地冻裂,不要随意地扰动阳气,处于这个时节,应当早睡晚起,尽量等到日光渐亮再起床。让心情和志向内敛、隐匿起来,如果有个人的打算就不要轻易外露,如果有已经得到的东西就不要再去追究,避开寒气,靠近温热的地方,不把皮肤暴露在外面,使得阳气被屡次耗伤,此乃顺应冬天的气象的养藏之道,违逆了它则会损伤肾脏,到了春天就会痿病兼见、气血厥逆,这都是因为提供给春天生发的条件不足。此外,因冬季是阴气多发之时,《内经》记载“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夏阳气盛,故阴病发于夏;冬阴气盛,故阳病发于冬。”所谓“阴病”与“阳病”,由于阴阳相互为用的影响,势必会损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之病证,因此冬藏也是古人对于冬季阴阳调和与疾病预防的应对措施。

三、冬藏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之快,往往使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忽略冬季保养的重要性,冬藏虽是源自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仍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下,冬藏的理念既是对身体的照顾,也是对心态的休养。在生活层面,冬季的严寒需要人们添衣保暖,如同果实总有外皮保护一般,把珍贵的身体包裹起来。《墨子》节用记载“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凊者,芋䱉不加者去之。”此段落的内容在讲凡是制作的衣服,都要遵循冬天会更加温暖、夏天会更加清凉的标准,让服饰更加华美的无用做法可以省去。这一点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有记载墨家崇尚“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即夏天穿葛布做的衣衫,冬天穿鹿皮做的袍子,可见冬日保暖在古人的观念中是非常必要的,现代人需要同样重视于此。在工作层面,冬季作为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应以总结的视角回观本年度的工作与劳动,以平稳的心态稳定度过寒冷的冬季,迎接来年新的耕耘与温暖的春季。

(作者:郑添艺,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编辑:宋雨馨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