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郑州报业集团主办

居中 守正 观天下

郑州市政协常委会专题议政——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下)

2024-08-01 11:05

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力
郑东新区管委会

软件人才作为发展软件技术的关键要素,其“赋能、赋值、赋智”的作用不断凸显。

统筹施策、标本兼治解决郑州市软件人才供需矛盾,就要在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力,形成长效的人才治理机制,努力完善吸引和集聚软件人才的“产业生态链”。

打造产业人才数据库,搭建产业“人才地图”,动态反映软件产业人才供给、人才分布、人才需求、人才流动情况,精准做好高端人才寻访跟踪,实时提供人才供需动态跟进对接服务;通过智能算法分析,优化软件人才供需撮合、匹配,实现软件人才引育留用的“按图索骥”和“靶向引才”。

统筹打好“组合拳”,构建立体化的引才矩阵,鼓励本土软件企业与软件名城、省外重点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及产业合作关系,加大相关补贴和支持力度;大力培养郑州本土的软件头部企业,通过榜样和示范引领吸引软件人才来郑就业创业;参照南京等软件名城经验,成立“郑州软件名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软件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布局,为软件人才在郑发展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

李新华/图

完善“政校企”协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推进“政校企”行业协会建设,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共建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软件联合实验室、软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深化软件产业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不唯头衔、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探索建立“用人单位评价+业内评价+市场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打造吸引软件人才来郑的政策亮点。

夯实人才保障基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聚焦软件人才衣食住行,营造“宜居、宜业、宜创”的软件人才生态环境;依托数字化技术,围绕软件人才工作生活习惯及需求特点,打造集就业工作、生活娱乐、创新创业为一体全周期、全场景的线上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打通软件人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大力推进豫籍软件人才的回流,依托驻外办事机构和省外河南商会等,建立省外软件人才服务站,以商引商、以才引才;组团赴豫籍软件人才集聚区域、高校“上门”揽才,吸引更多豫籍软件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完善软件产业创新支撑体系
郑州高新区管委会

软件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是软件产业生态构建的关键,对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完善软件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议打造高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夯实软件创新基础。推动华为郑州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升级服务能力,提供云服务模式下研发服务和开发平台环境。谋划建设软件服务外包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开发环境、云平台、软件共享资源等公共服务。鼓励软件龙头企业融入软件开源社区,探索布局重点领域开源项目。加快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面向垂直行业大模型开发、智慧交通、工业软件等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计算服务。

强化软件验证测试平台布局,保障软件产品质量。支持八六三软件评测中心、河南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技术研究院等对标先进标准体系,提升软件测评服务能力;支持华为、河南省电子规划院搭建一批软硬件综合可靠性试验、安全风险检测平台。发挥郑州市软件行业协会作用,引进一批软件测评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平台建设,力争打造国家级适配中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重点软件企业共建技术应用创新适配测试中心、行业适配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应用场景的软件适配认证服务。

马健/图

加快推广应用公共平台建设,牵引软件发展效能。依托郑州市软件行业协会搭建集成软件企业评估、软件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等功能的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推进国家重点标准落地推广。依托中机六院、国机互联等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公共服务平台。搭建软件应用场景对接平台,举办具有影响力的赛会活动。

搭建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软件发展环境。搭建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职校产教合作,开展软件人才“订单式”培养。依托科技金融广场、中原基金小镇、金融岛等载体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各类软件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制定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专项政策,统筹政府引导基金,建立软件创新支撑平台专项资金。实施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工程,支持打造一批重大软件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符合条件的平台争创国家级平台,承担重点项目。

拓展软件产业投融资渠道
金水区政协

拓展软件产业投融资渠道,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通过整合资源打造“国资国企引领+专业市场运营+产业基金协同+金融服务提升”的投融资生态。

依托市属国企,研究组建专门的软件发展投资公司,推动软件布局集中的区搭建相应投融资主体,整合资源开展软件园区建设、软件基金组建、软件企业招商。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与先进地区产业基金合作,投资参股省外软件园区企业,链接更多外部优质资源。支持软件产业园通过REITs或资产证券化盘活资金滚动使用。

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联合中电光谷等有实力的投资运营商和龙头企业,成立市场运营主体,运用“房东+股东”的产融联盟理念,以软件园区为平台、以物业自持为导向、以股权投资为抓手、以企业孵化为目标,推动投资运营由“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从单一的“物业租售”向“租金入股、产权入股、资金入股”的投资共生模式转型,打造“园区+产业+金融”的体系化生态和招商、金融、人才等资源共享平台。

健全政府引导基金体系,以“母基金+直投”模式运作,招引深耕软件领域、行业资源富集的优秀基金管理机构,加强与省级基金联动运作,用好投资机构的项目资源,扩大基金招商“朋友圈”。

马健/图

对于有“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称号或潜质的本土企业,引导商业银行与风投创投基金开展投贷联动,鼓励企业并购重组,辅导企业挂牌上市,打造一批“金”牌软件企业。对于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较好的小微软件企业,依托“郑好融”等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归集共享,与金融机构联合建模,完善企业信用画像,扩大信用贷款惠及面,提升“郑科贷”等额度。

从普惠性财政资金中切出一部分,不再直接补贴,转为授权国有投资公司开展资本运作,变“奖补”为“股权”,创新“种子金”“硕果金”“场景金”“人才金”等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扶持优质企业加快成长。探索开展“拨投结合”试点,财政拨款资金用于项目支出,财政科技基金的股权投资可用于项目相关的企业经营活动,鼓励银行、担保、基金等机构提供“政银担投”组合式一揽子支持。

加快建设高水平软件园区
民进郑州市委会

软件园区作为区域软件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是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窗口。

加快建设高水平软件园区,有助于高效集中优势产业资源、快速汇聚产业支撑要素,打破市场主体间的合作壁垒,塑造形成全新的产业链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应用牵引、示范引领、生态优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软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我市软件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依托软件产业发展现状,郑州应以差异化协同发展为引领统筹区域布局,成立市软件园建设管委会统筹规划、科学谋划园区布局,明确不同园区发展重点方向。具体来说,依据不同区位和产业优势互补式发展,郑东新区依托鲲鹏软件小镇、龙子湖智慧岛、北龙湖北岸片区,打造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区。金水区依托金水科教园区、河南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围绕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做好行业应用。高新区依托图灵小镇、大学科技园、亿达科技园以及高校院所和特色领域骨干企业,打造软件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区。同时,将现有园区集聚化、品牌化发展,考虑将小而散的园区通过实体机制合并、云上产业园等方式进行整合,合力打造郑州软件名城新名片。多方式建设新园区,通过政府平台公司收购成熟区域已有建筑体来改造新园区,促进人才、产业倍增聚集。

此外,以开展软件名园创建工作为抓手,引导各专业园区加大资源要素投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园区企业创新共同体,锻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链条,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构建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的园区创新创业新生态。制定园区育人留人政策,吸引优质资本、高端人才集聚,加强软件产业发展中资本人才等要素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推动软件市场健康发展
民建郑州市委会

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推动软件市场健康发展,郑州应完善供需匹配机制,在郑好办App中优化软件市场供需信息发布云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软件企业与行业用户精准对接,将供需对接数量列入年底绩效评比。通过政府官网、专业展会等多种渠道定期发布软件应用场景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研究出台首版次产品采购管理办法,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首版次软件产品。

与此同时,积极扩展应用场景,依托市属企业,联合开展制造业应用场景开放专项行动,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聚焦打造“数字城市”,建设“智慧名城”,加快培育服务业应用场景;每年协调财政资金支持本土链主企业在教育元宇宙、智慧文旅和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开放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中,推动有条件的市属院校及相关单位,优先使用本地软件企业产品。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在制度上予以创新,重视本土企业培育,同时,以技术先进性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摒弃社保缴纳人员数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小微企业精确定位市场和产品服务,抢占软件市场新赛道;围绕郑州市重点发展的算力、元宇宙、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20条产业链,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务虚会,以大带小、组团出海,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坚持强化政府职能,大力培育市场推广人才,完善软件市场监管环境,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郑州软件市场健康发展,为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营造良好生态。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宋雨馨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