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平:加强管城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管城历史底蕴浓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积极承接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全国重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步区、承载区,但在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清晰呈现。
王秀清/图
以郑州文庙、城隍庙为例,经常处于修缮保护的“关闭状态”,对公众开放程度不高,在注重修缮保护的同时,还没有将其更好地活化利用,存在一定程度保护与利用的脱节和不平衡。而郑州文庙作为仅次于曲阜孔庙的第二古老的文庙,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本应成为承载青少年家国情怀,品读郑州和管城历史、感受人文之美的重要场所。
但是,对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仍然不够,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还不高,认同感仍不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没有充分显现。对于文庙、城隍庙等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亟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在郑州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赵吉平提交了关于加强管城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提案。
王秀清/图
他建议,转变“重保护、轻利用”的传统思想观念。基于对文物价值特别是时代价值的深刻认识,转变以往“重保护、轻利用”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注重保护的同时,深入挖掘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加强研究阐释、提炼转化、展示传播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让管城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挖掘利用更好地融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加大挖掘、活化利用力度。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推进活化展示和利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和开放运营的支持政策。打通大遗址、博物馆、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源壁垒,在搭建平台载体、完整制度机制等方面,探索文化遗址、文物和考古资源保护利用新模式,让文庙、城隍庙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
打造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文化集群。在加强管城商代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同时,通过“四地一重地”为支撑建设“文化强市”这一路径,切实整合管城周边的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西山遗址、王城岗遗址等资源,围绕体现“早期中国”文化元素IP打造连点成线、连点成面的文化集群,切实提升郑州的文化特色的辨识度和影响力,推动郑州“文化标识”进一步得到彰显,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郑州“文化大市”形象立起来。
来源:郑在协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