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更新行动 提高城市能级品质(上)
城市更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对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建设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内容广泛、内涵丰富,是一项涉及城市全方位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郑州作为加快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战略部署,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科学谋划、积极行动。
郑州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市政协委员、专家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围绕“加快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能级品质”进行协商议政。
热情建言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市政协委员 管家民
城市更新是一项连续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推进受到政策、资金、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有着独特的发展背景和逻辑。而体制机制创新则是加强城市更新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城市更新行动高质量实施的关键。
要从土地、规划、金融等方面着手,完善城市更新的配套政策。加强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工作人员的力量,增加领导小组的权限和资源,参考上海城市更新中心模式,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充分整合行政和人才优势,以快速响应和协调解决城市更新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卡点。各职能部门加强协同,区级层面进一步提高工作主动性,省市级平台公司积极参与城市更新,组建“城市更新协会”等行业组织,为我市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搭建、规划编制、业务培训和项目推介提供专业支持。
李新华/图
管理与运行体系方面,明确城市更新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强化城市更新项目的盈利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方的参与,构建城投与社会资本方的合作机制并加强沟通与管理。通过“城市更新基金”投资金额配比的形式,加大对城市更新年度投资额、融资额等指标完成好区县(市)的支持力度。设立“郑州市城市更新基金”,强化城市更新重大示范性项目建设。
在城市更新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市政协委员 赵西三
伴随着技术进步与数字化转型提速,创新向城市集聚、制造向城市回归、消费向城市中心迁移等趋势明显,城市更新与业态更新协同演进,提升了城市的产业辨识度和竞争力。
聚焦郑州“四高地、一枢纽、一重地、一中心”发展定位及相关规划,提供高品质空间支撑,尤其是要积极对接当前郑州正在推进的重点产业链行动计划,在产业空间更新上与重点产业链布局有效衔接,引导城市更新中区域产业错位布局、协同发展。围绕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空间支撑,如对接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创建、设计之都创建等,为研发创新、消费升级、设计创意产业发展提供高品质空间;对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等,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马健/图
重点培育“三创三新”业态,即科创、文创、数创以及新经济、新消费、新制造。聚焦企业总部园、小微企业园以及孵化器、加速器等,重点规划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加大民营企业参与支持力度,鼓励开发模式创新,鼓励发展“飞地园区”模式。实施郑州产业空间更新十大地标项目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高辨识度和影响力的项目。
让城市再次因水而兴
市政协委员 白磊
中心城区水系景观的建设和提升应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与城市更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水系景观的质量和品位。
以绿为底、以人为本,除了加强中心城区河流水系的水体排放功能,满足最基本的水安全之外,要为市民提供全新的水上与滨水休闲娱乐空间,将河流水系与沿线公园、绿地、开放空间进行动态整合,形成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提供雨洪管理、生物多样性提升和游憩空间等多重功用。把中心城区水系景观打造成一个自然生态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的乐园和课堂,让市民不仅能够感受自然,也能学习如何保护自然。打造城、产、游复合系统,让城市再次因水而兴。

马健/图
重点关注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重点区域的防洪体系,统筹全局,逐步提高防洪区的防洪标准。加快城区重点河道整治,改善城区排水系统,并制定、细化应急排涝预案,形成比较完善的城镇防洪排涝体系。通过水源工程、河道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修复以及生态水系运行管理等建设内容,全面实施城区生态水系提升规划。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善蓝绿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对中心城区的金水河、贾鲁河进行河道及两岸用地的详细规划设计,构建城市共享开放的滨水空间。
打造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市政协委员 肖建勇
现阶段郑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发展方针可以概括总结为16个字,即“IP引领、业态创新、补齐短板、示范带动”。
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结合“天地之中 华夏之源 功夫郑州”郑州市文旅品牌,聚焦唯一性、本土化,提炼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专属的超级IP,突出沉浸式场景营造,形成一批文旅文创品牌,建立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IP矩阵。
马健/图
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中,要注重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肌理延续,保留郑州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妥善处理好保留城市记忆和彰显城市风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文化促产业、创品牌,推动文化与新兴产业紧密融合,充分彰显传统街巷文化魅力。建设标志景观,培育新兴业态,补齐设施短板,优化空间结构,升级产业布局,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提升片区资源价值和人居环境。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示范街区,给予资金、税收、土地等支持,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实现转型升级,探索多种多样的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路径。
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城市更新
市政协委员 袁媛
郑州要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城市更新与TOD综合开发工作统筹,一体化规划建设。
针对城市更新单元内包含计划实施TOD综合开发站点的情况,鼓励选取典型项目作为试点进行模式创新。要合理划定一体化统筹单元、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协调机制,同步推进城市更新与站点TOD综合开发试点,在工作机制、功能配置、空间规划、工程管理、政策保障等方面积累经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统筹模式。在优化轨道交通施工场地利用,减少施工现场对周边影响的同时,鼓励优先利用站点周边老旧小区、低效工业和老旧仓储、批发市场等,加快推动居住环境改善、传统低效产业转型,实现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片区提质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推进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规划体系、政策支持,高效推进TOD综合开发工作。
站点改造过程中应秉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鼓励充分利用出站口空间及站点周边零星边角用地,优化配套服务、改善生活环境,打造城市微中心。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征迁量较大的,建议对项目征迁成本进行综合评估,确有必要的可适当提高土地出让金返还比例。
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
市政协委员 张永清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塑造的应有之义。
马健/图
郑州城市更新工作应多吸纳公众、文物部门和社区居民的意见,完善包括文物保护部门在内的多元化决策机制,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当中。加强历史文化建筑的普查和统计力度,启动郑州历史文化建筑和近现代各类代表性建筑全面普查工作。推进历史文化建筑的信息化建档工作,建立数字化档案,永久保存,动态更新补录。与城市更新同步,编制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组建专家团队,深入挖掘郑州历史文化建筑的内涵和价值,探索创新历史文化建筑活化利用与城市更新相互促进的科学模式和合理方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府在统筹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注重将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利用融入城市更新建设中,结合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历史文化建筑的修复修缮工作。鼓励文创团队的活化利用研发工作,推进实施一批城市更新项目。
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
老旧小区改造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造全过程必须紧紧依靠、组织、发动群众,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变“政府配菜”为“居民点单”,从而调动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工作成就感。
马健/图
以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新模式。构筑街道、社区和居民的联动体系,“一院一策”,提供有序的法治环境,对社区治理进行有效监督。推动政策创新,有关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对进入老旧小区的物业公司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或优惠等支持,鼓励专业化物业公司先服务后接管,参与老旧小区的物业服务。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落实连片发展。将老旧小区改造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更新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围绕补齐城市短板、增强老城活力,着力抓好整体谋划,推动住区与街区、墙内与墙外有效衔接,推进相邻小区连片改造、联动打造。同步把小区“15分钟生活圈”纳入改造提升内容,建设施、强功能,扩大旧改的辐射半径,提升片区价值,化存量为增量,全面而高效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来源:郑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