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丨人到中年晚来俏,演员如何化解年龄危机
演员遭遇年龄危机,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在甜宠剧饱和、现实主义题材剧崛起的当下,中国影视圈似乎迎来了中年演员的利好时代。
最近这些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几位中年演员在演艺圈“崭露头角”。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能凭借扎实的演技成为观众心中的高光角色。
中年演员挑大梁,靠实力迎高光时刻
几年前,《白夜追凶》让潘粤明成功翻红。紧接着,《人民的名义》让吴刚燃起了“达康热”。再后来,《山海情》《人世间》《警察荣誉》等优秀作品密集推出,一个个实力派中年演员凭借扎实的演技、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口碑和市场的认可。
只需一部剧、一个角色,哪怕有些角色的出场戏份不多,但是每次出场,他们都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应有的情绪,实现有效出场。远的不提,仅说近两年火出圈的中年角色,就有许多。
去年年初,在《开端》中饰演公交车爆炸案嫌疑人陶映红的刘丹,完美诠释了一个意外丧女后精神崩塌的母亲。她空洞又冷漠的眼神,和被捕后的歇斯底里,让不少观众不寒而栗,因此喜提“锅姨”外号。
在《三体》中饰演老年叶文洁一角的陈瑾,演出了角色身上的科学家气质,和对人类失望后的淡漠、理性与疯狂,网友都说:“像是书里的叶文洁走出来了一样。”
最近,一部《狂飙》把张颂文带入大众视野。出道近20年都不温不火的他,在演员的名利场中,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与之类似的还有高叶,她在《狂飙》中饰演大嫂陈书婷一角,给观众展现了有手腕,又不失柔软的角色魅力与质感。以至于剧集播完后,他们的热度也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几乎和两位演员有关的一切话题,都会成为网友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而同剧的另一位主演张译,虽然过往成绩斐然,却也通过《狂飙》《他是谁》这两部接连上演的热剧,完成了一位中年演员的爆发,俨然成为观众的追剧新标杆。
或是厚积薄发后一炮而红,或是平稳过渡后再次站在聚光灯的中心,在流量“塌房”频繁、年轻演员演技时常遭受诟病的情况下,实力派中生代演员纷纷独挑大梁,实现了“人到中年晚来俏”。
市场转变,演技和角色缺一不可
中生代演员的崛起,与影视制作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观众迭代、时代变化,“大IP+小鲜肉”模式的红利已被消耗殆尽,过多同质化的内容也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人们不想再看那些虚幻悬浮的时尚青春剧、霸道总裁剧、言情甜宠剧,而是有了更多现实表达的需求。
悬疑刑侦、社会话题、女性家庭等现实主义题材项目,在演员的要求上要比甜宠剧高得多。一般年轻演员无法驾驭的角色,恰恰是中年演员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演技与生活阅历是直接挂钩的。表演者如果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人生历练,很难表现出一些角色的复杂心理与情感层次,呈现给观众的只会是一个苍白的形象。
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在评价张颂文演技时说,“现在被无数观众称颂的所谓表演质感,都是他用过往人生中真实经历的难堪、窘迫、挣扎、苦痛置换来的。”阅历增长所带来的厚重感,表现在实力中年演员收放自如的表演中,观众自然看得见。
好的演技是一方面,有人物弧光的角色也非常关键。还记得海清曾公开发声,希望市场能给中年女演员更多的空间,不少中年男演员也有过“无戏可接”的言论。他们并不是说中年演员没有出演机会,而是指失去了多元化的角色选择。很多演员人到中年后,就只能去演模式化的工具人、背景板,这一点在女演员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中年演员缺乏适合的角色,与市场缺乏多样化的题材作品直接相关,但更根本的是社会审美的模式化偏好问题。一些创作者以为,观众只想看光鲜亮丽的爽剧,但真正让观众喜欢的,并不是年轻的皮囊,而是演员与角色适配带来的美好观剧体验。对于优秀的剧本而言,中年角色一样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内心力量和自我的成长历程。
可喜的是,在观众对影视剧人设和剧情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创作方也有了相应的转变。无论是少年还是中年、老年,给演员更多可能,才能合力产出更鲜活的作品,在白热化竞争的文娱市场中抢占先机。
对于演员来说,无需因青春流逝而自我放弃、主动退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能释放出不同的潜力与光彩,年龄不应该成为演员发展的限制,而应是检验他们职业造诣的标杆。因为没有人能永葆青春,只有艺术作品可以。
获得第9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杨紫琼,也是在好莱坞闯荡25年后,才于60岁之际迎来自己的巅峰时刻。她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演员并不存在所谓的年龄天花板。
“不要相信任何人说你早就过了黄金期,永远不要放弃。”杨紫琼的获奖感言,激荡着一股蓬勃的力量。希望这种力量也能在中国影视圈中澎湃起来,勉励更多中年演员绽放自我的光彩。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