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丨《种地吧》热播,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种地”综艺
最开始听到《种地吧》这个综艺,是在脱口秀演员庞博的段子里:做综艺的朋友在筹备一档新节目,名字叫《种地吧少年》,它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待业爱豆,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用6个月的时间,种出1万斤粮食,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男团再就业”。
庞博的叙述,给观众一种选秀版《向往的生活》的观感,似乎只是让艺人在乡村吃吃喝喝聊聊天,再在镜头面前挥舞几下镰刀来作秀摆拍的伪种田综艺。没想到,当这档综艺真的播出时,它的内容远超观众想象。
是糊咖再就业,但不是“种地101”
2月4日上线的综艺《种地吧》,打出了“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的名号,堪称是“种田文”照进了现实。不过,乍一看,听起来很有新意的它,也给人强烈的作秀感。不少观众带着挑刺的眼光去看节目,却发出了“你们是来真的啊”的感叹。
节目组在300多个报名选手中面试了200多人,又从中挑选了30位年轻人进行真实的秋收试拍,最终选择了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要求他们在杭州西湖区三墩镇的142.8亩土地上,用190天时间种出5万斤粮食,并切身参与播种、灌溉、施肥、收割、运营农场、直播带货等全过程。
为了保证耕种的效率与专业程度,这群年轻人不仅接受了农业基础知识等文化课的系统学习,还进行了医疗救护、消防安全、厨艺、木工、瓦工等生活技能实操培训,并考取了拖拉机等现代化农具的驾驶执照,为接下来的种地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只不过,这10位年轻人,并非节目组最初拟邀的周震南、范丞丞等小有名气的爱豆,而是在内娱几乎“查无此人”的糊咖和艺术院校毕业的素人。哪怕是其中最出名的蒋敦豪,虽然拿过《中国新歌声》冠军,但糊到连巡演门票都卖不出去。这对节目组来说,是一种妥协,但格外真实。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免于繁忙的通告,真正静下心来在田里种上长达半年的地。
在已播出的三期节目中,“种地小队”住在灰尘满天飞的废弃房子里,用6天时间收割了8块田的水稻,收获了可供万余人食用1个月的62.66吨稻谷,还要赶在适当的时间节点前完成小麦的播种。为此,他们经历了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并在雪夜里泡水疏通排水沟。面对不熟悉的农耕生活,这群来时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吃尽了苦头,让不少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飞行嘉宾麦家评价这个综艺为“一件疯狂的事”,并表示如果“种地小队”想要靠种地红是一个“笨拙”的选择。确实,《种地吧》虽然给糊咖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但并不是开播前大众以为的“种地101”,而是向观众传递出了“关于种地这件事,每个人都是认真的”信念,并希望每一位观众、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树立正确的粮食观与劳作观。
扎根以待,相信土地的力量
在节目先导片,《种地吧》围绕“种地”的话题,提出“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等问题,并从“粮食安全”和“认真做好一件事”两个角度进行了解答。
粮食来之不易,是每个人都能说出的话,但关于粮食的生长,我们却知之甚少。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野土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视野中淡出,农耕文化正面临着消弭的危机。《种地吧》想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直接或间接参与耕作的年轻人,接近土地、感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带给人的踏实感,从而更加深切地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燃起对生活、对生命的热情。
在完成水稻收割后,“种地小队”成员李耕耘感慨说:“真的是前所未有的踏实感,让我整个人感觉自己是在好好活着,我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干了什么,不用去想太多。”同伴赵一博也表示,“我现在觉得浪费粮食是最大罪名。我们这代人可能很少去了解到,每天密切相关的这个土地,是什么样子的,就一直在东忙忙、西忙忙,一直没有沉下来去用很长的时间做一件事情。”
可见,走进田间地头,付出相应的汗水并得到收获的回报,让“种地小队”加深了对“粮食安全”的认知,更由此感受到了人生的确定性。飞行嘉宾张绍刚也认为,参与这档节目不仅能给“种地小队”带来种地技能,还教给他们为人处世和人际沟通的方式,让他们学习如何在一个团队里生存、如何面对困难,以及如何挑战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
在这群跌跌撞撞的少年身上,人们能够看到许多年轻人身上的共性,如因未知前途而焦虑、在忙碌工作中感到空虚、现实和理想之间存在强烈落差、基础生活能力不健全等。也因如此,观众能借助他们的视角,发掘“认真做好一件事”的宝贵意义,思考如何构建自我人生的秩序感。
正如网络热梗所言,“真诚永远是必杀技。”《种地吧》用返璞归真的农耕生活,对迷茫未知的人生难题和躺不平又卷不赢的精神内耗进行了消解,传达出立足于土地的朴素价值观。观众可以从中获取心灵的净化和积极的生活动力,所以能够产生普遍的精神共鸣。
本稿件为独家原创,版权为郑州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观新闻)所有,转载或者引用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违反,依法保留追究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