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汉服究竟有着怎样的“新绸旧痕”
这些年,我们在街头巷尾邂逅身穿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的频率越来越高了。他们随风而过,衣袂飘飘,在现代都市场景中平铺出一幅古风美人图。
作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符号,当代汉服已有了二十年的发展,成为广为大众所关注的文化和时尚潮流。它的背后,是三千多年的汉民族服饰史,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但作为服饰,应该守正还是创新的争论之声仍不时地回响在汉服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之中。
汉服破圈:你我皆同袍
汉服正在破圈,人人皆为同袍。汉服文化已经从小众圈子变成社会风尚,在不断制造热点的同时也融入了大众的普通生活。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影视作品中的汉服样式,也愿意切身体验汉服、主动推广汉服产品与文化。
汉服甚至深入到了学前儿童的生活。浙江盛女士的女儿所在的托儿班,就在毕业时举行了汉服节,孩子们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穿汉服参加活动。盛女士认为这种活动挺好的,并称女儿也很喜欢。
身穿汉服的盛女士女儿,图片经受访者同意使用
各地政府、企业、组织也常常举办汉服文化活动。具有代表性的西塘汉服文化周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是汉服文化爱好者的年度盛会。
西塘汉服文化周
明华堂、重回汉唐、钟灵记、十三余……一大批汉服品牌打响了自己的名号,近日B站会员购甚至推出了汉服专区。热门游戏厂商还会与汉服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汉服,得到了许多玩家的喜爱。
王者荣耀英雄西施联名汉服品牌十三余
二十年:汉服的升温之旅
在当代社会流行的汉服,其实是仅有二十年历史的“小年轻”。
现代汉服的出现可以追溯至2001年。此时中国正值第二次互联网大潮,网络论坛等社交媒体开始兴起。中国网络先民在论坛上发起了关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服装”的讨论,汉服的概念由此被建构出来。
早期,汉服爱好者通过网络论坛交流讨论,还会参考古籍制作汉服。2003年,郑州一位名叫王乐天的工人身穿自己缝制的汉服上街,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身穿汉服的王乐天
此后,一些线下的地缘汉服文化社群开始逐渐形成,并在小范围内开展活动。直到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在移动网络的迅速发展下,汉服爱好者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分享汉服买卖信息、交流汉服形制,新鲜血液持续涌入。
在汉服文化的传播和相关企业的推广营销中,圈外人也开始关注汉服,并被它们精致华丽的外形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所打动。
如今,汉服亚文化已经作为国潮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了主流文化的视野,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中,舞蹈演员身着复原自唐代仕女图的汉服进行表演,引发了无数国人的文化共鸣。
唐宫夜宴
古代背景的影视剧播出时,也会引发观众对汉服的讨论。此前播出的《知否》《梦华录》等剧就因服饰的精美和考究而广受好评。古装影视剧人物造型生编乱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的观众对古装剧所应承担的历史文化担当有着相当高的期待,造型必须尊重历史和传统才能被认可。
回望历史:传统汉服的样貌与变化
当代汉服的背后,是三千多年的汉族服饰史。传统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殷商时期,冠服制度已初步建立,西周时逐渐完善。秦汉时,男女都穿深衣。深衣,简单来说就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衣服,可以使身体深藏不露。根据衣裾绕襟与否,深衣又分为直裾和曲裾两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素纱单衣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曲裾
当代复原曲裾
到了魏晋时期,受民族融合和佛老思想的影响,宽衣博带成为主流。男子主要穿袖口宽大、不收衣祛约束的衫。女子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袖口肥大,裙摆宽松,具有俊俏、潇洒的特点。
东晋《女史箴图》局部
当代魏晋风汉服
唐代女性主要穿襦裙,上衣为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
唐代《簪花仕女图》
男子服饰受胡服影响,时人多头戴软脚幞头帽,身着圆领袍衫,腰佩革带,脚穿长靿靴。
唐墓出土的男侍图
唐代背景影视剧《长歌行》剧照
宋代服装大体上承袭唐代样式,但受战乱和程朱理学的影响,此时的服饰具有简朴、严谨、含蓄的特点。男子一般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女子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衫,即为“褙子”。
宋代绘画
宋徽宗赵佶像
宋墓出土的褙子
宋代背景影视剧《清平乐》女性角色
宋代背景影视剧《清平乐》男性角色
元代服饰具有多民族的特色,蒙古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族服饰的影响,而汉族也因为蒙古族是统治民族而以穿蒙古族服饰为荣。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的服饰制度。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完善,最终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规制浩繁的服饰体系。
明朝男装款式有道袍、直身等。道袍领口通常饰有白色或纯色领子,袖子是宽大的琵琶袖子,衣服内侧有摆,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为衬衣。直身为收口大袖,衣身两侧开衩,接外摆一双,便于骑马和出行。
山东博物馆藏 明代道袍
现代复原直身袍
近年间十分具有影响力的锦衣卫“飞鱼服”也是明朝的产物。
飞鱼服
明代女性多穿袄裙,即上衣为袄,下身为裙的搭配。与之前朝代的上衣下裙区别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到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袄有直领、圆领、立领、方领几种,又有大襟和对襟之分。
山东博物馆藏 织金袄
裙多为马面裙。明制马面裙一般用两片裙幅围合成裙子;裙子的前后叠合的4个裙门保持平整,两侧打活褶,用异色的裙腰固定。裙摆宽大,摆幅上用织或绣的形式缀饰底翩,或膝斓。
山东博物馆藏 马面裙
特别的是,明代开始出现了立领服饰。这与气候有关,明朝中后期为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保暖的立领样式应运而生。
明代背景影视剧《玉楼春》剧照
满清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汉人女性服饰中存有汉服元素,被称为“清汉女”。
围绕汉服的争论:守正or创新
如今,汉服爱好者也会因对上述不同朝代服饰的喜好不同而分为汉制、唐制、宋制、明制党等,另外还有注重古今结合的“汉元素”党,其间还存在一定的“鄙视链”。
一些汉服爱好者非常注重当代制作生产的汉服在形制方面是否符合史实。但也有一些人觉得汉服只是件衣服,应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不一定非要照着古人的模子来。
前段时间迪奥“马面裙”事件的发酵,再次引发了国人对汉服形制问题和“文化挪用”现象的讨论。今年8月,“何以汉服——服饰文化交流中的中英文名词定义研讨会”召开,许多专家学者、汉服Kol和汉服企业经营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上明确了汉服中一批基本名词的中英文称谓,希望能以此规范汉服文化传播的用语,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
目前在北美留学的汉服爱好者小施也对汉服文化的对外传播问题发表了看法,她认为不管迪奥是否是“文化挪用”,都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服饰文化在国外的大众影响力没有打开。外国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汉服、什么是马面裙。但相反的是,Lolita裙子能被很多国人看出其具有欧洲宫廷服饰的元素。
年仅17岁的小施表示,她是在同学和电商平台的影响下喜欢上了汉服。出国读高中后,她也会在学校举办活动和自己生日时穿上汉服出门。小施说,穿汉服时,自己会有一种“庄重”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汉服代表着我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身穿汉服在某种意义上是“盛装打扮”。在谈及汉元素和汉服形制问题时,她表示古今融合是很好的现象,要宣传与时俱进的、符合现代审美的汉服,不能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形制,把汉服刻板化。
小施的日常绘画作品,受访者提供
汉服热的产生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归,但服饰向来是因时而变的存在。想要真正复兴汉服,自不能天马行空、胡编乱造,也不能因陈守旧、困于“传统”。
(除特殊注明外,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