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1+1:该怎样面对一场巨大空难
3月21日14时38分许,东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执行昆明-广州任务时,在广西梧州市上空失联并坠毁。机上载有乘客123人、机组人员9人。截至3月22日上午,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乘客伤亡情况有待官方发布,飞机失事原因有待黑匣子等来解开谜团。
坠机事故迅速成为媒体聚焦的重点,关于MU5735的最新消息在网络不停更新,公众都在为乘客和机组人员祈祷。不过,毫无依据的谣言揣测、冒名顶替者的胡编乱造,甚至幸灾乐祸的调侃造梗,也开始在社交平台蔓延。
3月21日搜救人员在广西藤县坠机现场发现的飞机残骸 新华社 图
中国青年报:抚平内心的悲痛,珍惜当下
目前,失事航班的搜集和事故调查工作还在进行中。随着相关消息的进一步披露,不少网友都表达出了悲痛的情绪,这份情绪该如何安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普通人创伤后会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有一部分人比较敏感,看到飞机直线坠落、家属痛哭等画面也会害怕、紧张,这些人群应该尽量避免去看这些画面,减少刺激的暴露。此外,身处消极情绪的人也要尽量保持正常的作息方式,特别是遇难者的家属,如果晚上睡不着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安眠药物,把痛苦的阶段度过去。如果心里的不舒服无法排解,可以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寻求他们的帮助。媒体对灾难事件和遇难家属的报道不宜披露太多细节,这会对社会公众带来心理压力和恐慌。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来时,珍惜当下或许才是最优解。
新京报:多一些克制,少一些猜测
此事引发极大关注,不少人急切地搜寻相关信息,试图了解事件的全貌。在大事件发生之后,网友的这种心态很常见,但无论如何,需要明确的是,在飞机坠毁这种如此重大的事件上,没有找到飞机的黑匣子,更没有专业人员分析过黑匣子的信息之前,大多数分析都是猜测,真实性经不起推敲。眼下正值搜救关头,大家对此事件的关切更应当保持克制,避免过度揣测与解读。这样做,能够避免公共议题和社会理性走偏,也能够保护乘客家属不受“二次伤害”。无论如何,站在家属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地去发言,应该是网友们关注此次事件保持的出发点。
北京晚报:别让谣言造成“次生灾害”
在公众最关心的坠机原因上,自杀式坠机、劫机等谣言在各群“乱窜”;还有自媒体声称东航在上百亿巨亏压力下严控维修费用、压降成本,隐隐将坠机事件归结于东航减少飞机维修费用。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内幕消息”完全是捕风捉影。调查坠机原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无凭无据的猜测,尤其是带着恶意的谣言,既是对救援和调查的干扰,也是对机组人员和乘客极大的不尊重,堪称空难的“次生灾害”。灾难面前,互助与体恤可以释放温暖与坚强的信号,提高人类对痛苦的承受力,而无端揣测和随意的表达,只会加深不幸的层级。
红星新闻:不要添加太多想象
在空难后的几小时,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实信息的流传。这些“创作”,虽然只是一种想象,却对普通人产生一种“信息炸弹”式的效应,占据人们对空难的第一印象。空难本身是悲伤的,132个生命,和你我有着绝对的关系,我们为他们难过。但是,悲伤就是悲伤,不应该被利用、被贩卖,更不应该变成一个炒作或阴谋论故事。我们确实想在第一时间获得全部真相,但是我们仍应该保持耐心,更重要的是保持善良,不要去“恶猜空难”,不去添油加醋地传播——在人人都可以发布视频的时代,我们面对空难必须保持严肃性,等待权威的调查结果。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